Latest

小賴《Docker 實戰指南》課程心得

小賴《Docker 實戰指南》課程心得

前陣子上了小賴老師《給網站工程師的網路課》,沒多久又上了《Docker 實戰指南》,此篇即為筆者參加 2025 年 5/10、5/17 小賴老師在五倍學院的課程心得,也感謝同事 Joel、Chenyuan 響應我的團報課程邀約。 身為一個前端工程師……不,應該說是 Web 工程師,即便沒實際用過 Docker,肯定也聽過它的大名,知道它是用來解決什麼問題的。但工作中會不會真的用到,又是另一回事了。 而且退一步說,即便公司有用到,在部門專業分工的情況下,Dockerfile 或 yml 檔案也不一定是由 Frontend Team 的人來修改。 一次正式站爆炸的反思 某次公司網站在工程師們沒做任何操作的情況下,正式站 Client 突然爆炸,事後的排查其實是 GTM 被外部門注入了有問題的行銷程式碼,細節不多說了。 而在排查的當下,其中一個方向是基礎環境建設的問題,例如
SimonAllen
網路層對影音串流延遲的影響

網路層對影音串流延遲的影響

基於 TCP 的 HLS 為何還會延遲或卡頓? 雖然 HLS(HTTP Live Streaming)是基於 TCP 傳輸協定,能保證資料不丟失且順序正確,但它天生具有「緩慢啟動、嚴格順序交付」的特性,會導致:啟播延遲(Startup Delay)、再傳延遲(Retransmission Delay)、突發性網路問題容易影響流暢性。 RTT(Round Trip Time)過高 RTT 是封包從客戶端傳送到伺服器再回來的總耗時。 * RTT 高 → Initial connection 慢:尤其 HTTPS handshake 或 CDN 的 chunk 請求階段會很明顯。 * 多個小請求的串流格式(如 HLS)會被放大影響:
SimonAllen
部門文化建立需要管理層微小的強制與鼓勵

部門文化建立需要管理層微小的強制與鼓勵

這篇文並不是要批評現職,並不是要此地無銀三百,而是這篇文是早上搭公車上班時想到的,然後我就很興奮(?)的分享這些議題給同事與 LINE 技術社群的朋友,在經過一些多方對話後,我再把一些討論後的內容汲取出來並加上自己心得。 關於團隊文化的議題,有時候我們會聽到一句話: 部門文化不能強迫建立,尤其是技術分享,強迫是沒意義的。 這句話乍看是沒錯的,但真的完全正確嗎?其實文化建立需要一點微小的強制力推動(或者說提醒),就舉個我們部門的例子來看: 例子:開會中在白板上畫圖溝通 在平常工作會議中,常看到某些 Sr 工程師或主管,會議討論主動用白板畫圖,不管是流程圖、時序圖還是概念草圖,這樣的行為幾乎已經變成習慣。 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除了 Sr 或主管以外,真正主動在開會中用白板的人還是極少數。 如果 Jr 工程師不懂流程、UI 或架構就算了,大部分狀況下 mid 工程師們其實知道,只是可能害羞的關係(?),大家習慣口說而不敢拿筆用視覺化方式溝通,反而劈哩啪啦一直講,這過程很容易產生溝通誤會。 多數情況下要由 Sr 或主管對同事開口說:「要不要你來畫一下?
SimonAllen
淺談 Web EME API

淺談 Web EME API

什麼是 EME? EME 是簡稱,全名 Encrypted Media Extensions (加密媒體擴充 API),它現在是瀏覽器標準內建的 Web API,讓瀏覽器可以播放受 DRM 保護的影片。使用它的核心目標是讓 HTML5 <video> 支援加密內容,並確保只有合法授權的使用者能夠解碼和播放影片。 要注意的是: EME 不負責解密影片,它只是 API,提供 Interface 與電腦底層 DRM 系統溝通的機制。 為什麼需要 EME? 早年大多數的線上影音網站使用 Flash 或 Silverlight 來播放影片(這些技術也有實作 DRM 的保護機制,例如 Flash 的 Flash Media Rights Management、
SimonAllen
AI 是否在影響技術生態的多樣性?

AI 是否在影響技術生態的多樣性?

最近看到一篇有很趣的文章:AI is Stifling Tech Adoption 這篇文在探討工程師的「技術選型」被 AI 給影響了! AI 雖然增加了開發者效率,但也在重朔技術的發展(和開發者的技術選型),原因是 AI 訓練數據的時間性問題,還有其技術偏好導致。 作者認為生成式 AI 的訓練數據都不是當下即時資料,而是基於過往資料訓練,所以當某個主流套件更新到新版,AI 回應往往無法回答最新版本套件的資訊,這可能讓 Jr 開發者較難採用新技術,而是習慣性地使用 AI 熟知的版本。 AI is Stifling Tech AdoptionAI coding assistants are React evangelists.Vale.RocksDeclan Chidlow 並且 AI 有預設「技術偏好」,像是
SimonAllen
晉升 Senior 後:三明治主管影響力與技術債之我見

晉升 Senior 後:三明治主管影響力與技術債之我見

本文並非批評任何人,而是嘗試從組織運作與職位差異的角度出發:在拿到 Senior Title 後我對於辦公室政治與決策議題更有興趣了,而這篇文就是紀錄我目前觀察到中層技術主管們在企業內如何建立影響力。 畢竟每個職級、每個部門都有其任務與立場,我認為這都沒有對錯,只是台灣中大型企業日常運作的一部分。 首先定義什麼是「三明治」,這裡的三明治是泛指在台灣公司體制「 CXX」某某長之下、基層員工之上的所有夾在其中具管理職的員工。 中層主管如何在企業內建立存在感與影響力? 對於身處公司「三明治」的中層技術主管而言,上有高層期待績效與可見成果,下有工程團隊承擔技術落地與維運負擔,要在這樣的夾縫中求生存,最常見的做法之一,就是主動解決跨部門的「痛點」問題。 這類專案看起來像是流程改善、內部工具開發,甚至某種戰略功能的 MVP,其實本質是向平行部門經營關係、向高層展示價值的一種方式:透過這些專案提升部門能見度,也讓中層主管在公司中建立了影響力。 然而這些更高層主管「看得見」的成果,往往會帶來「看不見」的技術債。中層主管們或許心知肚明,但在績效與人事評估的現實考量下,這些隱藏成本多半被選擇性
SimonAllen
你就是「沒有人」的謬誤

你就是「沒有人」的謬誤

前言 在軟體社群、開源貢獻圈,甚至許多商管文章中,我們常會聽到一句話: 當你覺得沒有人去做這件事,你就是那個「沒有人」。 這句話原意是鼓勵主動貢獻。但我投入軟體工作這麼多年,待過好幾間公司,常常看到這句話被拿來當作「擋箭牌」。 這篇文章不是為了反對主動貢獻,而是想談談:這句話被錯用後,會出現哪些謬誤與危險的職場文化。 發現問題 ≠ 有解法的人 提出問題,不代表那個人就知道該怎麼解。這是非常基本的邏輯。但在某些文化中這層認知被扭曲了。 有些主管聽到下屬說:「我們這流程有點卡。」、「這個效能很差」 反應卻是:「那你就來想個方案」 這樣的回應本質上是:你提出問題,就等於你要解決問題,但這其實非常不合理。 一來,每個人手上任務與時間不一樣,問題提出者可能根本沒有額外時間去研究解法。二來,有些問題本來就需要跨部門協作或主管授權,根本不是基層員工能單打獨鬥完成的。 提出問題,不是情緒宣洩 我聽過很扯的是直接和我說:如果你沒提出解決方案,那就只是在情緒宣洩。 有些人會說:「不要只會提問題,應該帶著解法來。」這句話乍聽很有道理,甚至在某些商管書籍中被當成黃金法則。但我認為
SimonAllen
Day30 持續前進、持續相信

Day30 持續前進、持續相信

今天是 Day30,又完成了一次鐵人賽,在分享心得之前,先回應一下標題,持續相信,那要相信什麼? 相信什麼? 筆者我在準備認證期間刷題時,遇過類似這樣的題目: 在一個混合式(混合敏捷與瀑布開發)的專案團隊中,成員 Alex 向專案經理反映,他覺得現在的工作沒有挑戰性,想要承擔更多工作責任或領導團隊。那作為專案經理,你應該怎麼評估? A. 進行深度考核,評估 Alex 目前的表現是否有達到 KPI,以此作為參考。 B. 加重 Alex 的工作量,再觀察他的表現,以此評估。 C. 先詢問 Alex 專案管理與領導力問題,與他討論當前專案看法,接著才評估他是否適合帶領團隊或加重責任。 D. 不理他,不個別處理,否則每個團隊成員都會這樣要求,不就天下大亂了。 PMP 題目都是類似這樣,作答要用 PM 專案經理角度來看,注意是
SimonAllen
Day29 考取 PMP 之後:PDUs 獲得方式

Day29 考取 PMP 之後:PDUs 獲得方式

今天這篇性質比較特別,不只是分享,也是我寫給未來自己看的筆記(此篇內文有點長,畢竟都鐵人賽最末段了乾脆一次放出來) 在第三天和第四天的文章有提到:PMP 認證時效只有三年,想要延展認證時效到下一個三年,就必須在當前周期三年中,獲得至少 60 PDUs。 在考取 PMP 認證後,PDUs 的獲得與申報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畢竟都花了一大筆錢考取這個國際級認證,應該沒人只想維持頭三年時效而已吧! 筆者我在考取 PMP 後就在研究 PDUs 獲得方式,先說三項重點: * 可以自行申報非 PMI 認證夥伴的課程、講座或活動獲得 PDUs * 一切誠實正直申報,你的良心、主觀與客觀都覺得它可以申報,那它就可以申報 * 呈上,一樣有申報審核、詳細複審制度,所以雖然我們可以自行申報,但是 PDUs 認列皆以 PMI 總會的判斷為主 檢查目前獲得 PDUs 在登入 PMI 總會網站的 Dashboard
SimonAllen
Day28 考題心得

Day28 考題心得

今天來簡短分享考試當天的撰寫考題心得,鐵人賽是要公開的文章,這邊我其實刪減很多,原本條列打了不少內容,但我也不想違反 PMP 規範變成外洩題目,所以分享內容這裡就蜻蜓點水,點到就好。 由於 PMP 考試每個人分配到的題目和難度、順序都不同,所以此篇僅代表我當時的體驗,不代表其他人去考也會這樣。 * 考試當天我遇到的題目類型,體感是混合和敏捷題偏高,純預測式(瀑布式)題目偏少。 * 有配合題3題,要把左邊區塊資訊放到右邊對應區塊,有點類似類似《專案管理輕鬆學》書中的連連看。 * 有計算題1題,考什麼公式就不贅述了。 * 選擇題的答案選項,很常出現向專案贊助人或高階主管「呈報」或者找「HR」通報或徵求人力資源的選項,由於 PMP 強調專案經理要在體制內先嘗試解決問題,向外求救是最後的解法,所以這種選項蠻好判斷的,記得配合刪去法會更好找到答案。 * 當天撰寫時,風險應對題目很多。 * 要仔細區別時態:題目中很常出現「可能」、「尚未」、「覺得」通常就是「還沒發生」或「不一定」
SimonAllen
Day27 考試當天

Day27 考試當天

進入考場前 考場我選 Pearson Vue ,位於台北市基隆路一段163號的世紀聯合大樓12樓。 Google Map 街景圖很容易跑到地下道,大樓外觀長這樣。 出電梯後右轉有一扇低調的門 櫃檯、廁所都在裡面,所以直接推開進入吧!一踏入 Pearson Vue 就會被要求手機關機(要展示給對方看),提供護照確認身份後,會給鑰匙,需要將除了護照外的東西都鎖進櫃子裡,只有水飲料食物可以預先拿出來,在櫃子旁有一張桌子,上方有按照數字劃分格子與置物櫃號碼對應,可以把食物和水放在桌上指定個人號碼格中,後續休息時間可以使用。 前面說只有食物和水可以拿出來,也就是說: Pearson Vue 環境是杜絕任何一切與考試主題有關的訊息,就算你踏入沒有要考試,你也不能拿任何東西出來複習。 準備開始考試前,還要對攝影機拍大頭照,用來紀錄肖像。進入考場都會有工作人員檢查眼鏡、衣服、褲子、口袋,確保沒有任何多餘的東西,包含眼鏡也要取下來放在旋轉盤給工作人員檢查是否有異狀,確認後才能配戴上去。另外在進入考場時還可以和工作人員索取耳塞。我建議可以拿,備而不用也沒關係。 另外覺得考場溫度「沒有」很
SimonAllen
Day26 報名 PMP 考試

Day26 報名 PMP 考試

今天將主題拉回 PMP 的考試。其實關於 PMP 的報考其實可以拆解成四件不同的事情: * PMI 入會 (填表與繳費) * PMP 報名(填一堆表單資訊) * PMP 繳費 * 選考場和日期 報名的方式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就上官網註冊會員繳費,上面跳什麼就寫什麼,其實就這樣,問題在於要填寫一堆表單,所以非常耗時。 PMI 入會 既然加入 PMI 後,報考費用比不加入 PMI 報考便宜,那根本沒有理由不加入。要注意這邊的入會是指入總會,也就是全球國際的 PMI 總會,不是地區分會。 我們在加入 PMI 時,入會繳費會一併把台北地區 PMI 分會的選項勾選起來,但是加入台北地區分會要另外付費,PMI 地區分會不加入不會影響考 PMP 資格,所以要不要加入可以自行斟酌。 加入有加入的好處,例如
SimonAllen
Day25 來點圖表!學習 PMP 中有提到的各種圖表(下)

Day25 來點圖表!學習 PMP 中有提到的各種圖表(下)

延續昨天提到的,學習 PMP 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圖表,今天一樣會簡單介紹每張圖是幹嘛的,希望能幫助到準備 PMP 的夥伴,用目掃的方式快速看過。 * 泡泡圖 * 龍捲風圖 * 累積流動圖 * 價值流圖 * 泳道圖 * 魚骨圖 * 停車場圖 泡泡圖 圖片來源:Bubble chart - Wikipedia 泡泡圖是一種用來顯示多變數關係的圖表。每個點(泡泡)除了顯示X軸與Y軸的值,還通過泡泡的大小來表示第三個變數,也就是說泡泡圖有「三個維度」。 適用情境 多變數分析:在專案中分析多個變數之間的相互關係。例如,分析專案的成本、時間、資源投入之間的關係,可以用泡泡圖來可視化三者的相互影響。 風險管理:泡泡圖適合用來展示風險的可能性(X軸)、影響(Y軸)和風險的嚴重性(泡泡大小),幫助 PM 更直觀地理解風險的優先級。 龍捲風圖 Tornado Diagram
SimonAllen